宋春华: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
宋春华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
*本文共计5677个字,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1. 城市空间文化表达的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表达,一直是中外规划师、建筑师、园林景观师共同关注、潜心研究的课题,且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 · 芒福德博士,在《城市发展史》中,就发表了对城市空间与人类文明、城市文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城市从其起源开始便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构造——它被专门用来储存人类文明,并使其成果能够流传下去。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以最小的空间来容纳大量的设施,同时,它又能够进行自我结构的扩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芒福德以多视角的方式观察城市的演变,并深刻指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这就是城市之所以美丽且充满魅力的原因。这些观点对城市空间和文化的研究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也给我们带来至少三方面的启示:
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包含物质文明也包含精神文明——城市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实体表现,也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因此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重视城市文化。芒福德在1938年出版的《城市文化》一书中,同样强调城市规划主导思想中的人文因素;
二、城市空间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容器,为此必须增加城市的开放性,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从而让在历史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贮存和展示;
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城市文化并积累、保存下不同时代的文明成果,从而为当代和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为提高对城市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表达、彰显其魅力的能力,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城市价值观,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并建立必要的制度以保障其发展。2015年中央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并首次提出“城市文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对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维护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这次会议还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明确要求加强城市设计工作,“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这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城市文化艺术品位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新区、新城建设,还是老城更新、改造,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更被重视,一度出现的不恰当的大广场、宽马路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变化和趋势。公共空间的规划要适度,并非越大越好,当前摆在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师及艺术家面前的共同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好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问题——在物质性的公共空间内植入公共艺术、营造特色场所精神,使其具备人文氛围,更好地展示城市风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上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体验。
3.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
城市公共艺术是个宽泛的概念,也是个综合性的大系统。广义的公共艺术,大到整体城市风貌与空间序列、城市肌理色彩、建筑形式风格、城市园林景观,小到单体性的雕塑、壁画、视屏、广告、牌匾、城市小品、城市家具等都被囊括其中。本文讨论的公共艺术,主要代指布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而城市雕塑是其主体门类。
近年以城市雕塑为主体的公共艺术,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其背景源于文化在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受到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城市层面,城市领导者及决策层普遍认识到,城市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物质硬实力,也在于文化软实力,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不仅要积累物质资源财富,也要在传承优秀城市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推动形成城市精神、丰满城市形象、积淀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城市的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社会层面,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后,必然将对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提出新的诉求,群众们既需要大剧院和音乐厅、美术馆和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这样的大型文化设施,更需要每天都可接触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这些日常的文化活动,会帮助市民认知城市的面孔与形象、体味城市的性格与气质、感受城市的韵味与魅力,从而留下难忘的城市记忆,生发出乡愁与眷恋。
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作为三维的造型艺术,城市雕塑的感染力极强,在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叙述真善美的人间故事、装点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的重要节点和场所中往往都有城市雕塑落成,大部分城市也已将城雕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政府在主题选择、方案征集、资金支持、环境配套等方面积极作为,促使每年大批城市雕塑的落地,有的成为了标志性的地标景观。例如广州的“五羊”和兰州的“黄河母亲”,它们都已成为城市的LOGO,通过一座雕塑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
广州“五羊”雕塑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
毋庸讳言,城市公共艺术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不良倾向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使其发展道路更健康,持续地发挥其巨大作用,我们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其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3.1 题材选择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流文化意识
主流意识的本质是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的发达、富裕,文化的繁荣、进步,生活的美好、幸福,人与人关系的友善、真诚等等。
公共艺术对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表现,可以有多元的立意和多角度的解读,进而会产生不同的选题和创意。就城市雕塑而言,题材的选择可大体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宣示性题材,它们被设置在一些重要场所和地段(如首都国家广场、城市中心广场、重要建筑物前庭广场等),以反映国家、社会的诉求和主张;
上滑查看更多
深圳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像:它宣示着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引,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坚强信心。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被称之为“共和国第一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取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精神象征。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纪念碑基座共有十块浮雕,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左:浮雕“南昌起义” 右:浮雕“抗日战争”)
浮雕“胜利渡过长江”“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马马耶夫高地上的巨型雕塑“祖国母亲”:85m高的巨大尺度和极具感召力的造型,使这座雕像成为唤起民众爱国主义激情和对国家与民族充满自豪感的不朽丰碑。
纽约自由女神像
美国迈阿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组雕:这是正义对罪恶的控诉,是生命对杀戮的反抗。
日本长崎世界和平公园“和平少女”像:它由中国赠送,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诉求。
纽约联合国总部庭院内的雕塑“打结的枪”:由卢森堡政府赠送,寓意对武力和战争的遏制。
巴西利亚三权广场上的雕塑“三权广场的守护者”
第二类是叙事性题材,它们往往被布置在与题材相关的特定场所,讲述城市的故事,留存集体的记忆;
上滑查看更多
自由女神像下的人物组雕:这5座人物雕塑立于自由女神像的路旁,讲述着关于自由女神的故事。从左至右分别为策划人、法国杰出的自由主义者、思想家爱德华 · 德 · 拉布莱伊,他极力敦促法国为美国独立100周年献出非同一般的礼物;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 · 巴托尔蒂,是19世纪末一位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杰出工程师古斯塔夫 · 埃菲尔,为雕塑设计了钢框架结构;报业出版商约瑟夫 · 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纽约世界报》上开辟专栏,为雕塑家完成了基座建造的筹资;犹太裔女诗人埃玛 · 拉札勒斯,她为自由女神写下十四行诗,其中的后五行被刻在雕塑基座上。
纽约街头的犹太人裁缝雕塑:时装业曾是纽约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祥地为纽约第七大道,早期刚到纽约的犹太人,多在这里从事成衣制造业。这座雕塑唤起了人们对这条时装大道历史的回忆。
纽约中央公园内的义犬巴勒特雕塑:巴勒特曾经率领一群爱斯基摩犬横跨阿拉斯加,完成了运送血浆救治儿童白喉病的义举,这座雕塑就在向人们讲述这样一段故事。
纽约中央公园内爱丽丝梦游仙境雕塑:女孩与梦境中的不同人物、各种动物组合成的雕塑,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纽约中央公园内的安徒生与丑小鸭:看见童话作家和丑小鸭在一起,人们会联想起安徒生写给孩子们的那些终生不忘的故事。
上海人组雕: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与延安西路交叉点上,一组排队等候公交车的群雕,讲述着上海人的故事。
“深圳人的一天”组雕:这组群雕记录了1999年11月29日里,各行各业的深圳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天气情况,到股票行情、菜价等等,是深圳发展史上的一个定格瞬间。
香港人组雕:香港港丽酒店前面的一组群雕,它讲述着香港人的故事。
第三类是装饰性题材,它们可被设置在大多数公共空间,以提升其文化品质,在环境建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群众获得审美愉悦,在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体验美、享受美。
上滑查看更多
纽约街头的装饰性公共艺术品
丹佛的公共艺术品:美国丹佛市文化中心、现代艺术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的装饰性雕塑,颇具现代感和幽默性,深受群众喜欢。
长春世界雕塑园魏小明艺术馆庭院中的作品:优美的造型表现出人体的力与美,极具形式感和审美价值。
3.2 坚持精品战略,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提高作品艺术水准
一件雕塑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整体质量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创作水平、制作质量,以及材质、安装、环境、配景等等。现在已建成的雕塑中优秀者偏少,而不乏广遭诟病的“垃圾”。这种质量上的巨大差异,主要来自于雕塑创作和放大制作水平的高低,并首先与雕塑家和制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能力相关。有些作者缺乏对创作的严肃性和责任心,只是做“菜活”挣快钱;也有作者水平有限,难拿出高质量的作品。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者、决策者由于政绩冲动,急于求成、贪大贪多、热衷造势。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出资者和组织者基本上都是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的财力不足又不量力而行,不得不降低材质要求、压缩作品体量,使作品质量大打折扣;有的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没有提供艺术家足够的创作周期,草草了事,难以保证艺术质量。还有的是因为制作工艺较粗放,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成品与原作品间差异较大,缺乏细腻的精妙亮点,更难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不精致、不传神、不耐看。
因此,为提高城市雕塑的艺术水平,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创作者、建造者,都必须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对整体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要抱有敬畏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作为,坚持宁缺毋滥、宁少无劣的原则,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上滑查看更多
长春文化广场上的公共艺术作品(左上:太阳鸟;右上:昼;下:夜):雕塑家李守仁专为长春文化广场创作了这些作品,广场中央是高架的“太阳鸟”,其南为“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铸铜男人体圆雕,其北为“夜”,为宁静优雅的汉白玉女性石雕,刚柔相济、立卧对比、黑白反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长春文化广场的“春夏秋冬”组雕(左上:春;右上:夏;左下:秋;右下:冬):在文化广场四个方向的入口处,分别布置了名为“春”“夏”“秋”“冬”的四座雕塑,它们将明确的时间更替与人生的幼、青、壮、老各时期结合在一起,喻意时空的交替和生命的轮回。
长春世界雕塑园的主题雕塑及组雕:我国著名的五位雕塑家——叶毓山、王克庆、潘鹤、程允贤、曹春生,共同为长春世界雕塑园创作了主题雕塑“友谊 · 和平 · 春天”,以三位象征着和平、友谊、春天的少女组成碑状的雕塑主体,主题鲜明突出,其周围布置了反映五大洲风情的五座圆雕,它们造型新颖、技艺精湛,给人观感一气呵成、美美与共,一同构成了雕塑园的镇园之作。
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塑:在征集的众多方案中,唯一一个采用了胸像构图的是雕塑家黎明的方案,较之其余的全身立像方案,评委们认为这在领袖雕像中是一种突破,最终被选中为实施方案。
北川抗震救灾纪念碑:北川县是汶川地震中唯一一个易地重建的县城,重建总体规划在城市中设置了中心广场,叶毓山先生创作的广场主题雕塑“新生”,以简洁的雕塑语言表达了走出废墟、重建家园的抗震重建主题。一位年青的母亲呵护着幼童,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具有鲜明的在地感和时代精神。
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左列由上至下:丁玲;冰心;叶圣陶、曹禺和老舍;赵树理和小芹;右上:鲁迅;右下: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馆是集中国现代文学家之大成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庭院内布置了众多著名的文学家雕像,它们的造型、风格和组合虽然各不相同,但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展示出文学家们的优雅气质和独特神韵,耐人品读,堪称人物类雕塑的精品。
3.3 兼收并蓄、不断创新,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场所精神
创新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使命和责任,创新不是出奇作怪,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突破与提升,所以,我们应向传统学习,传承优秀的遗产;向境外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向经典学习,以精品为样板,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摹仿古的、克隆洋的、“山寨”别人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不会有生命力。时代在前行,社会在变革,城市在发展,人文日新、艺亦日新。艺术贵在创新,新时期的公共艺术要为新型城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场所精神,要遵循美学规律的原则,也要承续传统、兼收并蓄,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
创新的关键在创意,要重视项目策划和概念设计;创新要坚守文化底线,文化特质是创新的灵魂;创新意味着突破,要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反映现实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因此,要提倡原创、“标新立异”,唯此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使受众产生共鸣。
3.4 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宏观指导促进公共艺术健康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研究和引导,并制定相应的理论指导、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宏观协调,重点如下:
其一,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做好宏观指导协调,遴选作品要科学决策,对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大型的公共艺术项目应建立必要的论证和审批制度;
其二,编制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做好前期论证、咨询策划,方案设计要与城市设计密切结合;
其三,加快相关法律规章的建立,规范和保证公共艺术品的艺术质量、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其四,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档案,每件公共艺术品都需有详细身份信息和维护记录;
其五,坚持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在保证政府有必要资金投入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艺术建设,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制度。扩大广大市民的参与度,特别是在方案征集的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起到对公共艺术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提高大众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六,实施精细管理,改变重建轻管,甚至管理缺位的粗放状况。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的维护队伍,提供社会化的专门服务,让公共艺术品长久熠熠生辉、风采依然。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19年11月刊
“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特辑 P8-P17